非遗进校园|看信丰小鬼仔演绎方言版手端木偶戏《三打白骨精》
来源: | 作者:信丰县文化馆 | 发布时间: 1100天前 | 373 次浏览 | 分享到: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乡音,是带着浓浓乡愁的方言。

乡音响起,

故土千里也觉亲近。

你有多久没听到信丰方言啦?

有多久没看过信丰端戏子啦?

当信丰小鬼崽用端戏子

演绎方言版《三打白骨精》

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为促进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推动我县非遗项目有效传承发展,近日,信丰县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联合信丰一小组织编排了一出信丰方言版手端木偶戏——《三打白骨精》。

手端木偶戏,民间俗称“端戏子”、“蚊帐戏”,是流传在信丰县及周边地区一种将木偶套在手上表演、同时用脚击打乐器伴奏,根据不同角色模仿各种唱腔,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表演艺术。也是民间表演艺术中最节俭、最显多才多艺的艺术表演形式。演出的剧目大多根据民间传说、故事、小说等改编而来。其中《西游记》等古典名著改编的剧目比重比较大,也有不少是各个时期的艺人根据当时的形势需要而创作的现代戏。由于贴近生活,颇受欢迎。剧目基本无文字剧本,主要是口头传授或自编自演。该项目于2008年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近年来,信丰县文化馆扎实推进非遗进校园,定期组织手端木偶戏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习展演活动,并在信丰一小开展手端木偶展览、木偶制作赛、木偶表演等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主动参与传承。该校也在2015年获评为省级非遗传承基地,并在2019年成立了手端木偶戏传习所,让更多的学生来学习、传承这一民间表演艺术。

“双减”政策下,信丰县文化馆开拓思路、创新形式,积极组织非遗教学展演活动,将信丰铜钱花、赣南采茶戏、客家青草狮、手端木偶戏等非遗项目引进信丰中专、信丰一小、花园小学等学校开设课程,定期组织参观非遗工坊、非遗展馆,并通过展演、评比宣传推广传承教学成果,3000多人次参与受益。传承队伍不断壮大,也让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