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校园|“手端木偶戏传习所”在信丰一小落成
来源: | 作者:信丰县文化馆 | 发布时间: 2050天前 | 1930 次浏览 | 分享到:
近日,我县省级非遗项目手端木偶戏(信丰一小)传习所在信丰一小教学楼布置完成,并正式对学校师生开放,成为该校学生艺术实践的重要基地。
      近日,我县省级非遗项目手端木偶戏(信丰一小)传习所在信丰一小教学楼布置完成,并正式对学校师生开放,成为该校学生艺术实践的重要基地。

走进传习所,室内陈设古朴大方,展台上摆满了各种角色的木偶,服饰精美,雕刻精致。传习所中央有一张长长的手工制作台,上面摆放着各种木偶制作工具,同学们正在认真地跟老师学习木雕技艺。表演手端木偶戏的小舞台用杉木制作而成,漆上红漆,分外引人注目。手端木偶戏传承人刘洪垣老人年逾古稀,笑容可掬,正在认真地布置小舞台上的道具,鼓,锣,钹等伴奏乐器俱俱到全。学生代表朱智勇,罗子健小朋友围着小舞台好奇地、仔细地观看着。小舞台装好了,同学们个个兴致勃勃地要跟刘洪垣老人学习木偶戏表演。传习所的墙上还布置了现代化多媒体电视,正在播放刘洪垣老人表演的手端木偶戏《西游记》音像资料。
当日上午,县文广新旅局副局长施维民、县文化馆长肖旭中、县一小校长黄名伟、手端木偶戏传承人刘恒源老人以及县非遗保护中心干部、信丰一小部分师生代表共同参与了揭牌仪式。该传习所的建立,为学校师生深入了解信丰非遗,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县文广新旅局组织县文化馆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每年组织手端木偶戏、瑞狮引龙、信丰马灯等特色项目展演,举办非遗实物展示、非遗图片展览等活动,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2018年,在信丰一小开设了手端木偶制作课程,聘请传承人进入校园示范制作手端木偶,组织兴趣小组参与手端木偶制作,举办了信丰县首届手端木偶制作大赛。非遗进校园提升了师生对非遗的兴趣,增强了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意识。

手端木偶戏是流传在信丰县及周边地区的一种将木偶套在手上表演、同时用脚击打乐器伴奏,根据角色不同能模仿各种唱腔的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表演艺术。手端木偶戏在赣南曾经流传较广,风格各有不同,但现在却极为罕见。信丰县80岁老艺人刘洪垣便是一位手端木偶戏传人。

手端木偶戏简介:手端木偶戏在民间又俗称“端戏子”、“蚊帐戏”,是民间表演艺术中最节俭、最显多才多艺的艺术表演形式。由于设备简单,人员精干而被称为“戏王”,又叫“小王班”。生、末、净、旦、丑,均由一人操纵和配唱。具体的设备有:戏箱一只用来盛放木偶和乐器等道具,活动戏架子一个,可以方便的拆卸放在挑担上,随地可以搭建戏台。戏架高约1.9米,宽约80公分,是以木材为框架,戏架的上方是长轿形“戏棚”,下方是四方帐幔,戏架子中段是“舞台”,“舞台”的背景是块雕花板,手端木偶戏表演者置身其内进行表演。戏箱上扎有铜锣、小鼓、大钹等乐器,表演者用脚操纵乐器进行伴奏,用手操控两个甚至多个木偶表演。在演出过程中,演员的双脚、双手和口都在有机地配合工作,唱腔根据角色年龄性别不同模仿其声线配唱。演出的剧目大多是根据民间传说、故事、小说等改编而来,其中《西游记》等古典名著改编的的剧目比重比较大,也有不少是各个时期的艺人根据当时的形势需要而创作的现代戏。由于贴近生活,颇受欢迎。剧目基本上没有文字剧本,主要是口头传授或自编自演。

手端木偶戏木偶头用实木雕制而成,如鸡蛋大小,头内中空,方便手指插入内空操控做表演动作,身子用布缝制成如手掌大小的布套,不同人物采用不同颜色布料以表明其身份特点。有两个封口的袖子,表演时大拇指和其他三指分别插入袖子以作表演动作。

手端木偶戏传承人刘洪垣,已80高龄,至今还能表演100多套剧目。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这种在民间有着极大影响的优秀民间表演艺术已日渐式微。我县文化部门制定保护计划,对手端木偶戏进行了抢救性的录像、文字记录等卓有成效的保护措施。并对刘洪垣老艺人所能表演的剧本全部进行录像并形成文字剧本保存。